掃一掃 聯(lián)系我們
生態(tài)清塘
清塘的目的是為消除養(yǎng)殖隱患,是健康養(yǎng)殖的基礎工作,對種苗的成活率和生長健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。
清塘把好三關,消除養(yǎng)殖隱患
第一關,消毒滅菌除雜(殺死病原菌及雜魚雜蝦雜蟹)
排干池水、暴露池底、清除過多的淤泥和雜物。在陽光下暴曬,并翻耕表層土壤,提高土壤間隙空間的氧氣和水分的含量,并選用生石灰、漂白粉、茶籽餅清塘除雜。(如PH高,可用漂白粉:PH值低,用生石灰),如果是清除野雜魚、泥鰍、魚卵等,可用“清塘凈”3畝/瓶或茶籽餅除雜,茶籽餅的用量可視塘內野雜魚的多少而增減。
第二關,降解殘毒
消毒清塘7天后,將池水排干(有條件的對塘底進行沖洗),然后用解毒綠水寶(2-3畝/瓶)、超級解霸(4-6畝/瓶)或調水解毒靈(1-2畝/袋)直接潑灑塘底,降解消毒藥品的殘毒以及重金屬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、氨氮、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毒性。
第三關,生物凈化
解毒3-5小時后,用有益微生物如“活力源”或“濃縮芽孢桿菌”按每1-2畝·米/袋全池潑灑,分解消毒殺死的各種生物尸體,避免二次污染,消除病原隱患,同時可以促進早期肥水培藻效果。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對消毒殺死的生物尸體進行徹底的分解,清塘就不徹底,具抗體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藥過期后就會復活,并利用殘留的生物尸體做培養(yǎng)基大量繁殖。前期,恰好是河蟹蛻殼最頻繁的時期,蛻殼時的河蟹活力弱,免疫力低下,抗病能力差,病原微生物極易侵入蟹體,容易引發(fā)害。所以培養(yǎng)有益微生物種群,不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、消除健康養(yǎng)殖隱患,還可以將塘底有機物和生物尸體通過生物降解轉化成藻類、水草所需的營養(yǎng)鹽類,為肥水培藻、強壯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礎清塘10天后進水,進水用60目網袋過濾,網袋要稍長些,進水時需有專人看管,防止進水網袋里臟東西和雜物太多撐破網袋,雜魚雜蝦進入塘內給養(yǎng)殖帶來后患。灘面水深保持在20-30厘米,環(huán)溝水保持在60-80厘米。進水結束后,用精碘(150m1/畝·米)或煞菌紅對水體消毒,隔天用超級解霸或解毒綠水寶(500m1/畝.米)解毒。
優(yōu)選蟹苗、合理放苗
優(yōu)選蟹苗的“四選死不選”
◆選擇體表光潔不沾污物,色澤鮮亮呈青灰色或黃褐色,顏色深淺一致的扣蟹苗:不選殼色透明、泛白或深黑色的嫩苗或不健康苗。
◆選擇大小規(guī)格整齊蟹苗,每斤70—80只的比較好,一次性投放,盡量避免補苗:謹慎選擇大小不一、底板黑銹嚴重、有“磨爪尖”的苗種。
◆選擇活動敏捷,步足收縮自如的扣蟹:不選擇步足僵直,翻身吃力和活動力差的苗。
◆選擇肝臟顏色橘黃色、鰓絲清潔完整、足尖完好的蟹苗:不選肝臟發(fā)白糜爛、黑鰓、斷爪、磨爪的蟹苗。
苗種放養(yǎng)
1、放苗前的準備工作
(1)水質檢測:PH值為7.5-8.5,亞硝酸鹽≤0.05mg/L,氨氮≤0.3mg/L,余氯≤0.01mg/L,溶氧≥5mg/L。
(2)池塘解毒肥水:蟹苗池放苗前必須進行解毒肥水,最好在去拿苗前先解毒肥水,回來時蟹苗可以直接入池,苗種應激小、成活率高:放苗前未能趕上解毒的蟹塘,放苗后要及時解毒,如果蟹苗有應激反應,解毒時配合使用高穩(wěn)vC+E或解毒應激寶。
3)泡菌毒:將蟹苗連同網袋一起放入苗種浸泡液中,浸泡10分鐘左右。泡苗藥物選用滅霸或高穩(wěn)Vc+E能夠消除病原菌并緩解運輸過程中蟹苗的應激反應。
2、放養(yǎng)密度
因河蟹放養(yǎng)密度與蟹塘的環(huán)境條件、飼料投放、水質管理、飼養(yǎng)技術有關,所以要合理的放養(yǎng)。放養(yǎng)密度適當,則個體發(fā)育整齊、增重倍數(shù)大、上市規(guī)格大:如果放養(yǎng)密度過大,則個體發(fā)育慢、增重倍數(shù)小上市規(guī)格小??坌访绶琶缬腥N:一是冬季放養(yǎng)(12月-1月),二是春季放養(yǎng)(2月-3月),三是暫養(yǎng)模式(冬季暫養(yǎng),春季放養(yǎng))。
(1)冬季放養(yǎng)的池塘是以高密度養(yǎng)殖為主,畝放養(yǎng)量在1000-1500只,一般在不產或缺少本地苗的養(yǎng)殖區(qū)常采用冬季放養(yǎng)的方法。冬季放養(yǎng)的池塘,養(yǎng)成蟹的出塘規(guī)格差異較大,水草的控制難度大,成活率難以把控。
(2)春季放養(yǎng)的池塘是以低密度養(yǎng)殖為主,畝放養(yǎng)量在600-800只。
(3)暫養(yǎng)模式是冬季將蟹苗在小的蟹池暫養(yǎng),暫養(yǎng)池密度每畝4000—5000只,規(guī)格每斤120-150只,到年后5月,蟹苗在暫養(yǎng)池經過2-3次蛻殼后,將蟹苗分規(guī)格轉入大池塘(大池畝放養(yǎng)可在800-1200只)。暫養(yǎng)模式水草易于控制,成活率及喂料好把控,成蟹規(guī)格差異小,產量也比較高。根據各個地區(qū)的具體情況,選擇適合本地區(qū)的放養(yǎng)模式。
3、放養(yǎng)時機及方法
放苗一般選擇在睛天的早上或傍晚,盡量避開暴風雨天氣。放苗時,應將運抵的蟹苗連箱浸入池水浸泡2-3分鐘然后提出水面靜置,如此重復2-3次,待蟹苗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后,在池塘的上風處,任其自行游入池中。
蟹苗體質恢復期(蟹苗越冬后)
通常情況水溫下降至10℃以下,河蟹仍能少量攝食,但水溫在5℃以下,基本不攝食,因此河蟹在越冬期只能利用自身儲備的蛋白、脂肪來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。在蟹苗放養(yǎng)后,沿著環(huán)溝潑灑高穩(wěn)VC+E和聚能離子鈣,水溫達到10℃時,應少量喂料,動物蛋白含量應高于38%??坌返牡谝?、二次脫殼決定了河蟹整個養(yǎng)殖的成活率。,因此應該特別重視扣蟹的第一、二次脫殼的管理。
防 控 懶 蟹
在蟹種放養(yǎng)前期,由于池塘環(huán)境、水溫、水質因子的變化,蟹會棲居洞穴里或水草叢中,不肯出來活動和覓食,體色深黑,甲殼硬,生長緩慢,慢慢的就成了“懶蟹”。而形成懶蟹的原因有很多;
水草:年前種植的水草或上年留下的伊樂藻,春季出現(xiàn)“瘋長”現(xiàn)象,占據了河蟹的活動空間,從而使得河蟹覓食活動減少,懶蟹較多。
建議
種植水草至少兩種以上,水草分布要合理,水草過密要拉草溝。
2、溶氧:前期水溫偏低,水體清瘦,缺乏一定的藻類,蟹池溶氧往往低于覓食活動水平(5mg/L)從面影響河蟹的正常覓食,漸而出現(xiàn)“懶蟹”。
建議:使用藻動力+培藻綠爽+高效EM肥水,以后每5-7天使用一次海藻酵母蛋白,以穩(wěn)定藻相。
3、P值:水體堿度偏高,PH達9 以上,影響河蟹攝食活動,出現(xiàn)“懶蟹“。
建議:上午潑灑解毒綠水寶(每瓶2畝),下午用EM原液,即可緩解癥狀,促進河蟹攝食活動。
4、水位:水位變動大,有些水體像潮水河,水位忽高忽低,河蟹就容易在“潮間帶”挖洞穴居,懶于出來活動,形成懶蟹。
建議:前期不宜頻繁換水,應保持水體穩(wěn)定,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,水草長勢情況,逐步地提高水位(一次性加水不宜超過20cm)。
5、密度大且投餌不均勻:因河蟹密度大,且投餌不均勻,部分河蟹吃不到足夠的餌料,只能攝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質,維持生命,其個體生長緩慢,出現(xiàn)“懶蟹”。
建議:早期河蟹攝食量小,活動范圍小,可沿著淺水區(qū)域均勻拋撒,不宜定點投放餌料。
6、透明度較大:水清瘦,加上前期水草生長緩慢,河蟹無處藏身,進而形成“懶蟹“。
建議:使用藻動力+速溶氨基鈣肥+藻源肥水,以后每3-5天使用一次海藻酵母蛋白,用2-3次豐富水體藻相;同時使用壯草長根粒粒肥促進水草生長。
7、亞硝酸鹽過高:很多池塘使用雞糞、復合肥、尿素等來肥水,導致池水亞硝酸鹽偏高,影響河蟹吃食,出現(xiàn)“懶蟹”現(xiàn)象。
建議:先用底居康(利劍、超能)+新硝諾清降亞硝,再用培藻綠爽+高效EM穩(wěn)定水質。